群众在哪里,服务就要跟进哪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东风在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衣食住行的同时,也造就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年轻人热衷于线上消费和生活,而老年人则依然对线下有着刚性的需求;城市的集中性带来的便利吸引着大量的流动人群,但也不能忽视乡村群体的公共需求。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模式既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结果,也对新时期公共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更精准、更细致地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潜在不足之处,以进取的心态努力攻坚克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群众在哪里,高质量的服务就要在哪里。

新时期提高公共服务的重点在“网”。我国有全球数量最庞大的网民群体,群众的活动转移到网上,公共服务的重点也应有意识地转移到网上。各级政府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提高网络政务处理效率,确保每个公民能够在网上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加强网络政务的创新,提高群众的体验感,虚心接受群众的投诉和反馈,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同时,公共服务部门要树立线上和线下同等重要的意识,让群众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不能一刀切地发展服务线上而忽视了特殊群体的需求,尤其是要注重加强对老年人的线下帮扶。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流通加快,党员干部要树立全过程的服务意识,做好调查研究,加强对辖区群众个人诉求和公共诉求的了解,做到事前心里有底,事中认真负责,事后密切跟进。在工作中践行正确的群众观,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和群众沟通,确保不因沟通不畅导致群众公共服务的体验感差或者对公共政策有所误解,从源头上治理公共负面情绪。

新时期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难点在基层。基层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党的领导和各种惠民政策的最直观体验之地,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事关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也是筑牢新时代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保证。坚决杜绝极个别基层干部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人情筹码或根据个人社会关系好恶来收放公共服务的提供。基层是熟人社会,干部的个人社会关系和公共权力难免相互交织,极个别基层干部碰到熟人办事就开绿灯,遇到陌生人或者与个人、家族有过节的群众就百般刁难、推诿,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也激化了基层矛盾。提高新时期基层公共服务质量,要以改善工作作风为重点。通过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提高基层干部的理论修养,用党性战胜人性、战胜私心、战胜杂念,为人民服好务,为人民用好权,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是非观、政绩观。同时,从制度上加强对基层权力的监督。上级政府要对基层权力运行形成定期的巡察和指导,建立有效的群众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既是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化解基层矛盾、杜绝基层极端事件发生的重要举措。用制度约束,用理想信念激励,内外并举,化解基层服务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

(供稿:梅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