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为何很少提及刘秀?他的一生完美到不真实,让人不敢下笔

刘秀的哥哥刘縯是个热血男儿,早早地就投身到了起义军里,可刘秀却还在种地,这倒不是他胆小,而是他看得清,时候还没到。

刘秀就在这种乱糟糟的环境里,默默地观察着,等着那个属于他的时机,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份隐忍和等待,在故事性上比跳出来喊打喊杀差点火候,所以刘秀的名气也就稍逊一筹。

昆阳的“天降”之战

终于,在有一支打着汉旗的起义军成立后,王莽集结了四十多万大军要一举荡平他们,危急关头,刘秀带着手里几千人,被派去守一个叫昆阳的小城。

从表面实力来看,这场战斗实力悬殊,刘秀那区区几千人根本无法抗衡数十万人,可结果,昆阳竟然成了刘秀的成名地。

据说,刘秀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是占了天时的优势。

相传,在两军对垒焦灼时,忽来一场狂风暴雨,并且还伴着陨石坠落,硬生生把王莽的几十万大军冲垮了。

刘秀趁乱,抓住机会发起冲锋,还用了点心理战术,把敌人彻底击溃,这场仗他当然打得轻松,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可这份“天眷”的色彩太浓烈,让胜利显得不够艰苦,缺少了那种靠血肉之躯一步步死磕、一场场硬仗打下来的悲壮和不易,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一份“人间”的重量。

一步棋走出万里江山

昆阳一战让刘秀声名鹊起,但也引来了杀机,更始帝刘玄是个能力不行又爱猜忌的主儿,看到刘秀兄弟功劳太大,竟然把刘秀的哥哥刘縯给杀了。

按理来说,这血海深仇应该让刘秀誓死相报,可他却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理智和隐忍。

面对丧兄之痛,刘秀不仅装出驯服的样子,去向更始帝“谢罪”,甚至主动提出要到当时更乱更难控制的河北。

这在旁人看来可能是软弱,可刘秀心里清楚,河北才是能放开手脚、建立自己根据地的好地方,他算准了更始帝风雨飘摇之际还需要他的军事能力和影响力,不敢轻易再对他动手。

所以,这一步以退为进,走得又狠又准,给自己挣来了宝贵的喘息和发展空间。

除了理智的选择外,皇帝的后宫自古以来就是大戏台,争权夺势、明争暗斗,是历史学家和写故事的人最爱挖掘的素材。

可刘秀上位后,他的后宫却出奇地平静,他有深爱的女人阴丽华,但为了争取政治盟友,也娶了有势力的郭圣通。

建国后,刘秀立郭圣通为皇后,这份选择本可能引发腥风血雨,但阴丽华不仅没有怨恨,还主动推辞过皇后的位子。

然而,即使是当了皇后的郭圣通,史书里也没怎么记载她和其他妃子勾心斗角的事儿。

不仅如此,刘秀自己后宫妃嫔也少得可怜,这也进一步减少了复杂性,而这种家庭和谐,固然体现了他做丈夫的成功,但太过平淡了,却缺乏让读者感兴趣的看点。

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刘秀的继承人问题,之后,他废了皇后郭圣通,所以太子刘彊的位子就不稳了。

按照清朝九子夺嫡的戏码来看,刘秀的皇子们本该争得头破血流,可刘彊这位太子,非但没争,反而主动上书请求辞去太子之位,让阴丽华的儿子刘阳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当了太子。

就这样,刘阳坐上了太子之位,而身为哥哥的刘彊却心甘情愿地当了藩王,辅佐弟弟,而这种兄弟情深、互相谦让的戏份,在充斥着骨肉相残的皇家里简直像个神话。

务实君王的“太平本色”

更让人不解的是,刘秀在当上皇帝之后,他没有像那些开国皇帝那样大肆屠杀功臣,也没有发动耗尽民力的大规模战争,更没有搞什么惊天动地的改革。

相反,刘秀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修水利、推行儒家教育,修订不那么严苛的法律。

总而言之,刘秀做的全是扎扎实实、有利于民生的事儿,这不仅让他成为了百姓口中的好皇帝,还带来了近两百年的“光武中兴”。

不过,这些务实、平缓的政策,没有刀光剑影、没有大起大落,远不如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打匈奴、或者残酷统治者的暴行来得有叙事张力。

一个稳定繁荣的时代,对活在当下的人是福气,但对写历史、讲故事的人来说,反而缺了刺激感。

除此之外,在对外政策上刘秀也采用了稳扎稳打的方式,面对北方的匈奴,他没上来就硬碰硬,而是采取温和策略,又是和亲又是互市。

可谁知结果还出奇的好,匈奴们自己闹分裂,其中一部分甚至还归顺了汉朝。

然而,即便这个结果很完美,但却没有卫青、霍去病式远征大捷来得让人热血沸腾,所以刘秀的成功,太多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有人说刘秀“亲贤臣”,有人赞他“政教明”,但恰恰是这种近乎“无暇”的人生,让他显得太像一个完美榜样,而少了“活生生”的戏剧性。

历史的聚光灯似乎总偏爱那些在泥沼里挣扎、带着伤疤前行、或者干脆浑身是血的人物。

刘秀这样,把乱世走成了坦途,把权斗化成了和谐,把血腥变成了平静,他的人生太“干净”了,所以才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不那么惹人注目。

不过,刘秀伟大得缺乏“卖点”,成功得少了“故事”,这或许才是光武帝刘秀,这位真正的中兴之主,被史笔“低估”或“忽略”的真正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