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历法

中國傳統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1];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中國傳統陰陽合曆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2]。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此等曆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有些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农业、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

曆法沿革[编辑]

古六曆[编辑]

主条目:古六曆

古六曆採戰國四分曆術。

減差法[编辑]

漢朝以前之古代中國曆法以366日為一歲[3],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之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之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曆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曆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餘[4]」,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日數(不是加上缺少之日數),例如實際冬至早於曆算則調整來歲,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曆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曆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曆法。

太初正夏[编辑]

西漢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獨立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此兩曆之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之整數日數是365日,不再是之前曆法之36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不用「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五大行星基本上退出了曆法。之後中國歷朝頒佈曆法大都從太初曆,行夏之時,正月初一在立春附近。

定朔定氣[编辑]

戊寅元曆、授時曆、崇禎曆對定朔定氣規則有改革。

直至1928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大致統一全國,確定自1929年元旦起全國以西曆及民國紀年並用進行紀年,夏曆在中國才不再作為正式曆法。1949年後,中国大陆採用西元紀年,臺灣繼續沿用西曆及民國紀年並用的方法。

現行[编辑]

参见:夏曆 § 曆法

傳統華夏曆法在漢字文化圈民間依舊使用。現時陰陽合曆採用天文演算定朔定氣法。以月相圓缺定月份,以太陽定年周期。以太陽和月亮合日,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之開始,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可能為30日或29日,12個月為一年。將太陽年劃分為24個節氣,第1、3、……23等奇數為「節」,第2、4、……24為「中氣」。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一致,約隔每兩至三年增加一個閏月,於冬至後首個無中氣之月份,如2004及2023年夏曆二月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清明」,沒有中氣,所以設為閏月,是為閏二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固定。

年月起始[编辑]

干支曆也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夏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5]而干支曆八字則以立春為一年之始。[6]華夏曆法以新月出現當日為一月之始,[7]而干支曆則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節氣為一月之始。[8]

正朔[编辑]

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後第二個月為正月,按干支記年法是第三個月,即寅月;商朝改正朔,推前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前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曆,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

紀年[编辑]

干支紀年[编辑]

主条目:干支 § 干支纪年

干支紀年是與帝王紀年和年號紀年並行使用的紀年法,至今仍沿用。

帝王紀年[编辑]

中國最早以帝王紀年,直到漢武帝劉徹確立年號紀年。這一時期值得注意的有:

秦昭襄王時期,秦滅周(前256年),此後史家以秦紀年。但是前221年秦王政時期,秦才最後消滅六國中的齊國,統一六國。

秦滅六國後,並未改元,仍稱秦王政二十六年。

秦亡後,史家以漢紀年,漢高祖元年為劉邦稱漢王的前206年,漢朝建立卻是前202年。

年號紀年[编辑]

主条目:年號紀年

自漢武帝起,創立年號紀年,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但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皇帝去世後,新皇帝在同年餘下月份多數沿用先帝年號,次年才改元,明英宗復辟後的天順元年及明光宗的泰昌元年是例外。即使年號改變,干支紀年始終維持。除了清康熙帝,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光緒元年或1875年。

年號的使用體現了正統性。

辛亥革命之後[编辑]

1911年辛亥革命後,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民國元年,除紀年法外,月、日的設置改用格里曆。

1949年後,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用西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地区改用西曆紀年,月、日的設置仍遵循格里曆。由於中國共產黨信奉無神論,改稱其為「公元」以沖淡其宗教意義(現時英文中有人稱CE、BCE而非AD、BC也是為了沖淡宗教含義)。

中國大陸在計算中國傳統節日和祭祀祖先時使用傳統曆法計算月日,但由於中國大陸現時已無傳統紀年法,因此,民間使用公曆年+農曆月日的方式記錄一些傳統事物(如家譜)。

臺灣仍然用民國紀年,2025年為「民國114年」,但由於現代社會與國際來往增多,商業、外交多使用西曆,而鈔票印刷,國家公文用民國紀年。

歷代中央王朝曆法[编辑]

参见:曆法和曆法列表

中國歷代曆表一覽

編號

曆名

朝代

曆家

實行年代

出處

使用年數

備注

1

黃帝曆

2

顓頊曆

秦昭王時期~漢元封六年前300年頃~前105年

約200年[9]

3

夏曆

戰國

魏文侯時期~?前422年頃~?

約200年[10]

白光琦推算前422年夏曆朔旦與天密合,行用約在三晉為侯前後。

4

殷曆

周考王十四年~?前427年~?

張汝舟考証前427年為殷曆實行年。

5

周曆

6

魯曆

以上開元占經

7

太初曆

鄧平、落下閎

漢太初元年~後漢元和元年前104年~後84年

188年(189年?)

8

三統曆

劉歆

漢綏和二年~元和元年前7年~84年

漢書律曆志

91年

9

四分曆

後漢

李梵、編訢

東漢元和二年~蜀炎興元年85年~263年

後漢書律曆志

179年

因三統曆誤差過大,恢復使用。東漢(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東吳(222年)、蜀漢(221年 - 263年)

10

乾象曆

孫吳

劉洪

吳黃武二年~天紀四年223年~280年

晉書律曆志

58年

11

黃初曆

韓翊

漢四分曆改名為黃初曆(仍為四分曆)

12

太和曆

高堂隆

魏黃初曆改名為太和曆(仍為四分曆)

13

景初曆

楊偉

魏景和元年~北魏正平元年237年~451年

晉書律曆志、宋書曆志

215年

曹魏、西晉、東晉、劉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14

泰始曆

楊偉(劉智)

晉泰始元年~劉宋元嘉年間265年~442年

178年

魏景初曆改名為泰始曆(仍為景初曆)

15

劉智曆

劉智

晉泰始曆改名為劉智曆(仍為景初曆)

16

乾度曆

李修、卜顯依

晉劉智曆改名為乾度曆(仍為景初曆)

17

永和曆

王朔之

晉乾度曆改名為永和曆(仍為景初曆)

18

三紀曆

後秦

姜岌

後秦白雀元年~秦亡384年~417年

晉書律曆志

34年

19

玄始曆

北涼

趙匪

北涼玄始元年~北魏正光三年412年~522年

111年

首破章法,600年置221闰。北涼(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

20

永初曆

仍为景初曆

21

元嘉曆

刘宋

南齐

何承天

刘宋元嘉二十三年~南梁天监八年

445年~509年

宋書曆志

65年

劉宋、南齊、南梁(445年- 509年)

22

大明曆

南梁

南陈

祖冲之

南梁天监九年~南陳祯明三年

510年~589年

宋書曆志

80年

391年置144闰

23

正光曆

北朝

张龙祥、李业兴

北魏正光四年~北周保定五年

523年~565年

魏書律曆志

43年

北魏(523年- 534年)、東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另有景明曆[11]未被採用。

24

興和曆

東魏

540-550

魏書律曆志

25

天保曆

北齊

551-577

26

天和曆

北周

566-578

27

大象曆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

28

開皇曆

張賓(道士)

584-596

隋書律曆志

-

皇極曆

劉焯

(未採用)

隋書律曆志

首次引進二次內插法求日月運動。[12]《皇極曆》和大業曆的五大行星動態表中對行星運動所作的非勻速運動處理,與巴比倫星曆表相似。[13]

29

大業曆

597-618

隋書律曆志

30

戊寅元曆

唐朝

傅仁均(道士)

619-664

唐書、舊唐書

31

麟德曆

李淳風(道士)

665-728

唐書、舊唐書

32

大衍曆

一行(僧人)

729-761

33

五紀曆

762-783

34

正元曆

784-806

35

觀象曆

807-821

36

宣明曆

822-892

37

崇玄曆

893-938/944-955

唐(893年- 907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908年- 955年)。另有,九執曆、符天曆。

38

永昌曆

909-912

39

正象曆

912-925

40

南汉曆

917-971

41

調元曆

後晉(939年- 943年?)、遼朝(961年? - 993年)

42

中正曆

940-962

43

欽天曆

後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44

應天曆

北宋

王處訥

963-982

45

乾元曆

982-1000

46

大明曆

遼(994年 - 1125年)

47

儀天曆

1001-1023

48

崇天曆

楚衍、宋行

宋天圣二年~治平元年

1024年~1064年

宋熙宁元年~熙宁七年

1068年~1074年

49

明天曆

1065-1067

50

奉元曆

1075-1093

51

觀天曆

1094-1102

52

占天曆

1103-1105

53

紀元曆

北宋、南宋

1106-1136

54

統元曆

南宋

1136-1167

55

乾道曆

1168-1176

56

淳熙曆

1177-1190

57

會元曆

1191-1198

58

統天曆

1199-1207

59

開禧曆

1208-1251

60

淳祐曆

1251-1252

61

會天曆

1253-1270

62

成天曆

南宋

1271-1276

63

本天曆

南宋

1277-1279

64

大明曆

金國

1137-1181

65

重修大明曆

金、元

1182-1280

66

授时曆

郭守敬、王恂、许衡等

元至元十八年~南明永曆三十七年

1281年~1683年

403年

废上元积年。另有,耶律楚材西征庚午元曆首次引進「里差」(時差),未頒行。

67

大统曆

明朝

南明

1367年-1683年

元授时曆改名(仍为授时曆)

68

万寿曆

徐宋

徐寿辉政权,元授时曆改名(仍为授时曆)

69

明时曆

张周

张士诚政权,元授时曆改名(仍为授时曆)

70

先天曆

明夏

明夏天统元年~开熙五年

1363年~1371年

9年

明玉珍政权

71

时宪曆

清至今

徐光啟、湯若望(耶穌會教士)等

清顺治二年~民国二年

1645年~1913年

269年

改用第谷行星模型。乾隆七年、道光二十四年分别做小幅修改

-

太平天曆

太平天国

冯云山

太平天国二年~十四年

1852-1863

13年

不精确的西曆

-

格里高利曆

民国

共和国

里利乌斯

民国元年~

1912年~

西曆。辛亥革命後,中华民国以西曆为国曆;中华人民共和国沿袭之,但废民国年号

72

新法夏曆

民国

北京中央观象台

民国三年~民国十七年

1914年~1928年

15年

修改自时宪曆,弃用旧数据,改用西方引入的新数据,以北京地方时为基准

73

紫金曆

民国

人民共和国

紫金山天文台

民国十八年~

1929年~

修改自新法夏曆,以东八时为基准

74?

国标紫金曆

人民共和国

紫金山天文台

2018年~

紫金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GB/T 33661-2017)(仍为紫金曆)

少數民族曆法[编辑]

藏曆[编辑]

主条目:藏曆

中國的藏族有自己的藏曆,基本和夏曆一致,只是干支紀年天干用陰陽金水木火土,地支直接用生肖,所以2004年是藏曆陽木猴年。紀月和農曆不一致的地方是望日,即月圓之日固定在每月15日,月初不一定是朔日,而且一個月以太陰日定日子,必須每個月30日,所以和太陽日有區別,中間會有缺日或重日,如某月沒有初二或有兩日都是14日等,和農曆可能相差一兩日,閏月的設置也不一致,所以藏曆新年有時和夏曆重合,有時差一日或差一月。

回曆[编辑]

主条目:伊斯蘭曆和伊朗曆

中国的回族等穆斯林使用回回曆(简称回曆)。但有两种不同曆法均被称为“回曆”,一种是伊斯蘭曆,即哈吉来曆;另一种则是波斯曆,即伊朗曆,又被称为“回回阳曆”。因在推算宗教节日等的时候使用的是伊斯兰曆,故伊斯兰历的使用规模远超过波斯曆,且通常所说的“回曆”一般即是指伊斯兰曆。

傣曆[编辑]

主条目:傣曆

中国的傣族有自己的曆法,基本和夏曆相似,但以公元639年春分开始纪年,每年第一个月为六月,相当农曆三月,闰月固定在九月(即每年的第四月后),也采用干支纪年、生肖和节气,傣曆一月为立冬月,但新年定为清明后第7日,即为“泼水节”,庆祝活动持续达3-5日。

水曆[编辑]

主条目:水曆

中国水族的特有历法称为水曆。现行水曆与夏曆基本一致,但以夏曆九月为岁首,元旦称为“端节”。

其他曆法[编辑]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夏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夏曆为依据。

以前朝鲜、日本、越南都使用夏曆,在进入现代逐渐都改为世界使用较为广泛的西曆,但许多民间节日都依照夏曆推算,尤其是占卜算命,在上述各国仍然使用夏曆。

优缺点[编辑]

此章節尚無參考來源,內容或許無法查證。 (2020年1月19日)

中国传统历法既反映了太阳的运动,也反映了月亮的运动。農作物生長產主要與太陽回歸年週期有關,二十四節氣在格裏曆、沈括的12氣曆或干支曆日期大致穩定循環,有利於農業生產。俗稱農曆的中國傳統曆法以朔望月週期為基礎,以19年插入7個閏月的方式調整一年12個朔望月與陽曆一回歸年的差異。

以朔望月的日期可以推算海水漲落,有利於漁業、航海等應用。農業生產需要的是歲歲穩定循環的曆制,格裏曆、12氣曆或干支曆都可以滿足其需求。單獨的一本農曆不具備曆穩定循環的本質,稱為農曆,名不副實,根本不具有年曆的身份。依史記曆書,一套連續19年的農曆應名為陰陽章曆,連續76年的農曆應名為陰陽蔀章曆,以19年或76年一循環的曆制於農作理論上可以,惟太不切實際。

植基於傳統曆法的相關社會文化時間,例如應是一歲一度的婚喪喜慶紀念日,因為年的長短不一,農曆月日失去循環的意義。又如文化人喜歡用12個月的別名代號,卻從來不覺得農曆的閏月是個難題。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历法对太阳、月亮的运动都要顾及,使得该历法十分复杂,难以记忆。何月是大月、何月是小月、哪年是闰年、闰月置于何月都没有简单规律可循。民众只有查阅编订的历书才能知晓上述信息。

参考文献[编辑]

^ 周敏華. 《睡》簡、《放》簡及《孔》簡之《日書》盜篇比較 (PDF). 2007 [2018-02-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3-17).

^ 丁原植; 馮時. 殷曆月首研究. 古文字與古史新論. 2007 [2018-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 s:尚書正義/卷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 s:史記/卷026: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

^ GB /T 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6.1.1干支纪年法

^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國81年)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華成書局印行. : 第41頁. 起四柱推年法

^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國81年)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華成書局印行. : 第17頁. 十二月建

^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國81年)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華成書局印行. : 第42、43頁. 推月法

^ 朱桂昌以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作為假定顓頊曆實施年(《顓頊日曆表》,中華書局,2012年),但據文物1982年第1期《四川省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引秦牘「〔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己酉朔」,秦武王時期仍舊使用周曆,故顓頊曆實施時間當在秦昭王時期。

^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 s:魏書/卷107上

^ s:隋書/卷18 四年,駕幸汾陽宮,太史奏曰:「日食無效。」帝召焯,欲行其曆。袁充方幸於帝,左右冑玄,共排焯曆,又會焯死,曆竟不行。術士咸稱其妙,故錄其術云。

^ 江曉原 巴比倫——中國天文學史上的幾個問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載《自然辯證法通訊》12卷4期,1990

参见[编辑]

阴阳历

農曆

黄历、农民历、万年历

公历

外部連結[编辑]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时间主题

黃一農:

〈漢初百年朔閏析究──兼訂《史記》和《漢書》紀日干支訛誤〉

〈秦王政時期曆法新考〉

〈周家台30號秦墓曆譜新探〉

〈秦漢之際(前220~前202年)朔閏考〉

〈從湯若望所編民曆試析清初中歐文化的衝突與妥協〉

刘学顺:〈殷代历法:中国现存最早的推步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孙英刚:〈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孙小淳:〈宋代改历中的“验历”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中國曆法

史前→东漢

古六曆周朝?—?

顓頊曆BC366?—BC105

太初曆BC104—4

三統曆5—84

东漢→魏→晉

四分曆85—236

景初曆237—444

晉→南朝

元嘉曆445—509

大明曆510—589

四分曆222

乾象曆223—280

十六国·后秦

三紀曆384—417

十六国·北凉

玄始曆412—460

蜀漢

四分曆221—263

北朝

景初曆398—451

玄始曆452—522

魏→北齐

正光曆523—539

興和曆540—550

天保曆551—577

魏→北周

正光曆523—565

天和曆566—578

北朝→隋

大象曆579—583

開皇曆584—596

大業曆597—618

戊寅元曆619—665

麟德曆666—728

大衍曆729—762

五紀曆763—783

正元曆784—806

觀象曆807—821

宣明曆822—892

唐→後周

崇玄曆893—938

調元曆939—943

崇玄曆944—955

調元曆961—993

大明曆994—1125

南唐

中正曆940—962

欽天曆[1]963

應天曆964—975

後周北宋南宋

欽天曆956—963

應天曆964—982

乾元曆983—1000

儀天曆1001—1023

崇天曆1024—1064

明天曆1065—1067

崇天曆1068—1074

奉元曆1075—1093

觀天曆1094—1102

占天曆1103—1105

前蜀

永昌曆909—912

正象曆912—925

南漢

南漢曆[2]917—971

南宋

紀元曆1106—1136

統元曆1137—1167

乾道曆1168—1176

淳熙曆1177—1190

會元曆1191—1199

統天曆1200—1207

開禧曆1208—1250

淳祐曆1251—1252

會天曆1253—1270

成天曆1271—1276

本天曆1277—1279

重修大明曆1215—1280

授時曆1281—1387

徐宋[3]

萬壽曆1350—1362

大明曆1127—1181

重修大明曆1182—1234

张周[4]

明时曆1354—1357

大統曆1368—1683

大統曆[5]1637—1644

時憲曆[6]1645—1911

現代

西曆農曆1912—今

明夏

先天曆1363—1371

太平天國

太平天曆1853—1863

^ 958年以後,南唐奉后周、宋朝年號,但曆法仍舊使用中正曆,直至962年十一月宋朝正式向南唐頒曆後才改用宋曆。

^ 據張金銑《南漢曆法初考》考証,南漢可能自造新曆,因與中原不相往來而未載。

^ 据《玄宫之碑》:1350年(庚寅),徐寿辉建国号宋,曆曰万寿,1360年,徐宋灭亡,明玉珍奉徐宋正朔至1362年。

^ 据《续资治通鉴》、《南村辍耕录》等书,张士诚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建立政权,“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祐,曆曰明时”。

^ 据汪小虎论文《明代颁曆制度研究》,清朝于崇德二年十月开始颁曆,用大统法。有《大清崇德六年大统曆》残曆为证。

^ 1665年至1670年间,以《大统曆》计算历书,仍名之曰《时宪曆》。1735年,乾隆帝弘历即位,因避讳改“曆”為“書”,稱之為《時憲書》。

查论编历法(列表)曆法種類

阳历

阴历

阴阳历

廣泛使用

農曆

格里曆/公历

天文纪年法

ISO週日曆/ISO 8601

UNIX时间

印度教曆(含佛曆)

伊斯兰历/回回曆

伊朗曆/回回陽曆

區域使用亞洲

東亞農曆

道曆/黃帝紀年

和曆

朝鮮舊曆(英语:Korean calendar)

越南曆

民國紀年

亞述曆

巴哈伊曆

希伯來曆

伊朗曆法

瑣羅亞斯德曆(英语:Zoroastrian calendar)

伊朗榮光曆(英语:Jalali calendar)

伊斯蘭曆法

法斯利曆(英语:Fasli calendar)

算表伊斯蘭曆(英语:Tabular Islamic calendar)

庫德曆(英语:Kurdish calendar)

蒙古曆

藏曆

傣曆

彝曆

水曆

臺灣原住民曆法

布農族板曆

達悟族夜曆

爪哇曆

峇里島曆法

峇里葩烏空曆(英语:Pawukon calendar)

峇里薩卡曆(英语:Balinese saka calendar)

馬蘭諾曆(英语:Melanau calendar)

緬曆

泰國曆

泰國陰曆

泰國陽曆

印度曆法(英语:Hindu calendar)

印度國定曆

維克拉姆曆

阿薩姆曆(英语:Assamese calendar)

孟加拉曆

耆那曆(英语:Vira Nirvana Samvat)/大雄紀年

奧迪曆(英语:Odia calendar)

旁遮普曆(英语:Punjabi calendar)

錫克教那納克曆(英语:Nanakshahi calendar)

底羅仆多曆(英语:Tirhuta Panchang)

馬拉雅拉姆曆(英语:Malayalam calendar)

曼達安曆(英语:Mandaean calendar)

梅泰曆(英语:Meitei calendar)

坦米爾曆(英语:Tamil calendar)

圖陸曆(英语:Tulu calendar)

特里普里曆(英语:Tripuri calendar)

尼泊爾曆法

雅拉姆王曆(英语:Yele Sambat)

尼瓦曆

維克拉姆曆

歐洲

亞美尼亞曆

蓋爾曆(英语:Irish calendar)

德國異教曆(英语:Heathen holidays)

卡特利曆(英语:Georgian calendar)

羅馬尼亞曆

立陶宛曆(英语:Lithuanian calendar)

斯拉夫曆(英语:Slavic calendar)

斯拉夫原生信仰曆(英语:Slavic Native Faith's calendars and holidays)

北馬其頓曆(英语:Macedonian months)

威卡曆(英语:Wheel of the Year)

非洲

阿坎曆(英语:Akan calendar)

柏柏爾曆(英语:Berber calendar)

博拉納曆(英语:Borana calendar)

埃及曆法

伊博曆(英语:Igbo calendar)

紹納曆(英语:Shona calendar)

索馬利曆(英语:Somali calendar)

塞索托曆(英语:Sotho calendar)

科薩曆

約魯巴曆(英语:Yoruba calendar)

祖魯曆(英语:Zulu calendar)

美洲

尼斯迦曆(英语:Nisga'a#Nisga’a_calendar/life)

瑪雅曆

特殊曆法種類

盧恩符文曆法(英语:Runic calendar)

中美洲曆法

長紀曆

曆法循環

教會年曆

科普特曆

儒略曆

儒略改革曆

衣索比亞曆

東正教禮儀曆(英语:Eastern Orthodox liturgical calendar)

聖人曆

歷史曆法

前伊斯蘭期阿拉伯曆法(英语:Pre-Islamic Arabian calendar)

雅典曆(英语:Attic calendar)

阿兹特克曆

阿茲特克神聖曆

阿茲特克太陽曆

巴比倫曆

保加爾曆(英语:Bulgar calendar)

拜占庭曆

卡帕多西亞曆

凱爾特曆(英语:Celtic calendar)

占婆曆(英语:Cham calendar)

朱拉曆

高盧-科利尼曆(英语:Coligny calendar)

古埃及曆法

以諾書曆法(英语:Enoch calendar)

佛羅倫斯曆(英语:Florentine calendar)

法國共和曆

日耳曼曆法(英语:Early Germanic calendars)

古希臘曆法(英语:Ancient Greek calendars)

古印度曆法

印加曆法

古馬其頓曆法(英语:Ancient Macedonian calendar)

瑪雅曆

哈布曆

卓爾金曆

穆伊斯卡曆(英语:Muisca calendar)

亞摩利五十週期曆(英语:Pentecontad calendar)

比薩曆(英语:Pisan calendar)

庫姆蘭曆法(英语:Qumran calendrical texts)

拉帕努伊曆(英语:Rapa Nui calendar)

羅馬曆

魯米曆(英语:Rumi calendar)

蘇維埃革命曆

瑞典曆

土庫曼更訂日月名稱(英语:2002 renaming of Turkmen months and days of week)

北韓主體曆

歷史學用曆法

前儒略曆

前格里曆

儒略曆

人類學用曆法

全新世紀年

另類曆法

不調和教曆(Discordian calendar)

新世紀運動曆法

夢語曆(英语:Dreamspell)(Dreamspell calendar)

改革曆法

世界曆

十三月曆

閏週曆

ISO週日曆

國際固定曆

实证主义历法

火星用曆法

大流士火星曆

虛構曆法

中土曆(英语:History of Arda)

《魔戒》

星历

《星際奇航記》

噩盡曆

《噩盡島》

銀河標準曆

《星球大战》

曆法呈現與應用

萬年曆

曆 (用品)

編年方法

纪年

0年

距今

公元紀年

人類紀年

民國紀年

黄帝纪元

崇禎紀元

皇纪

岁星纪年

太歲紀年

干支

天干

地支

火空海

绕迥

佛曆紀年

孔子紀年

成吉思汗纪年

帝王紀年

罗马建城纪年

塞琉古紀年

世界紀元

塞迦紀年

已停用:檀君紀元、大韓民國紀年

其他

代日韻目

主日字母

参见历法、授时与时间相关主题

随便看看